沧海一点盐

And still I dream he treads the lawn

Walking ghostly in the dew

Pierced by my glad singing through

如何给一本没感觉的书写书评——《坟场之书》之后

null
与2010年版本不同的是,今年这个最新版,加入了后记、尼尔·盖曼演讲和致谢。

个人以为,除故事本身外,创作故事的背景和作者本人经历也值得探寻,因此,这一版最后增添的三个元素十分对我胃口。

创作需要情感,也消耗情感。这种情感不是凭空产生,多数情况下也不是创作催生。催促着一个作家思考、写作、呕心沥血产出的,往往是生活的响鞭。

托尔金经历一战,后来他写爱、勇气与伙伴,伊夫林·沃经历二战,后来他写衰落瓦解与故园辉煌。时代或自身经历的阴影总会笼罩于作者纸面,探寻纸面背后的阴影,你才会理解作者的热爱、恐惧和一层层遮掩的意图。

况且,我们看一部小说,就是在旁观另一种生活。而诚如茨威格所言,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、和平和战争、兴盛和衰败的人,他才算真正生活过。我们为故事中的人感动、揪心、愤怒或哀伤,是因为共情,因为他们经历的,我们可以理解,或说曾经同样度过。

本书,尼尔·盖曼的灵感在初为人父时产生,他看着两岁的儿子在坟场边骑车,那一年他二十五岁。而在孩子终于也长到当年的年轻父亲的年纪,独当一面、成为一个成年人之后,这本书才落下最后一个句点,主人公伯蒂才走出坟场,脱离所爱之人的保护,走向未知广阔的世界。

根据后记,尼尔·盖曼是“强忍泪水”完成最后一页,并在那一刻才明白为何这本书的酝酿会耗时如此之长——“因为在创作之前,我得先陪伴我的孩子走完他们的成长历程。教育他们,爱他们,并在最后学会放手。”

这些事情,凭空想象是可笑亦可悲的。经历过后的情感才能催生这个故事,并且让这个故事真实、丰富而饱满。


当然,一个好故事的元素是多样的,情感之外,创意、结构、人物也同样重要。这本书尤其让我着迷的是赛拉斯,他最初登场神神秘秘,是一个可以在坟场自由行动的外人,后来拼图渐渐完整,知道他富有责任心、值得信赖,关心并保护伯蒂,观看亡灵舞而不参与,被车撞会疼,“荣誉卫士”,故乡遥远而始终睡在大皮箱里……与伯蒂不同的是,伯蒂走遍万水千山后,有坟场可回,但赛拉斯却是流浪,睡在丝绸衬里和干燥的泥土上。

“我的家乡不太平。

“回家的路上会遭遇什么,我心里完全没底。”

一个曾经很坏如今很好的人,的乡愁。

想想《完美的世界》,坏人的好总是比好人的好来得更感人。

此处,似乎他们的乡愁也来得更动人几分。


小说设定了一个世界观,而情节上伯蒂刚刚走出坟场,还有无数可能等待其发现。续作可以写系列,但是不写也没关系——这个故事够感人啦,足够读者们捧着书本稀里哗啦哭一通再摸着心口喊治愈。

成长这种事,谁还没有经历过呢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上文是给编辑交的书评。

标题已经泄露了我的意图,所以不必啰嗦,是的没错,尼尔·盖曼的《坟场之书》,获纽伯瑞金奖的作品,由于期待值过高,我看完有些失落。

这种失落不是因为纽伯瑞金奖(鬼知道这是个什么奖,看这本书才听说),而是因为尼尔盖曼。当时编辑问我是否有兴趣,我一看作者,天啦这不是写《美国众神》和《好兆头》的那个!我待阅书单里的元老级人物(指加入时间过长)!有兴趣有兴趣,看看看!然而兴冲冲拿到手第一时间读完,我悲哀地意识到这书属于我不会再看的系列,而且更惨的是,作者也几乎被我列入不会再看的名单……

能得奖当然是有点内容啦,努力找找的话,埋梗啊、温情啊、朋友的离散啊、监护人的放手啊等等,都可以称为温暖。但是,可能我期待值过高,可能我幸福阀值过高,反正看完本书,我觉得,结构松散、情节平淡、文笔也一般。

掩卷想想只看过剧版的《好兆头》,似乎确实只是个单纯快落的基情片= = 再去翻翻《美国众神》的书评,也有一些认为不过如此的声音。

我决定,最多再看这两本,先看众神,再看兆头。外加一个漫画睡魔。(毕竟都被吹的这么厉害)

当然我自己也有原因吧。这么多年了,还是老忘记对畅销书作者调低期待值。如果我没那么高期待,可能看完还能柔和地赞一句“想法不错”_(:з」∠)_


所以,写书评,写正面评价的书评,就变得有些艰难。

对于一部你根本不想看第二遍、连吐槽欲望都没有的作品,硬要吹出一个彩虹屁。

哎。

这段时间让我丧失动笔欲望的,除了论文,可能就是这个。

窝椅子上想了半天,最终决定打个擦边球。不写书评,写“后记评”……


(我觉得我还是要转折强调一下——

本篇不过是牢骚

本书没到很差劲的地步,如前文言,能否打动读者,主要看是否产生“共情”,能获奖的书,经过群众和评委老师的火眼金睛的,当然不会差到哪儿去。确实温情。我不感冒只是因为我的点不在这里而已。科幻、奇幻、历史、虚构、拉美、日本、古典、近代,萝卜白菜各有所爱,没必要因为别人的喜好而否定自己尝试的可能。

我依然能看到作品中的闪光点。

这本书没有让我觉得,为此消耗的一天时间不值得。

评论
热度 ( 1 )

© 沧海一点盐 | Powered by LOFTER